對于一個國家民族來說,文化是每個社會成員都自覺認同、接受、慕求和實踐的生活理念與價值尺度。正因為如此,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要求:“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共有的精神家園,就是共有的精神、意志、觀念、理想、目標和追求。世界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沒有精神、只有物質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同時也是不可想象的。對人而言,雖然物質和精神都是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但物質永遠都是精神的載體,都是精神的“形”與“殼”。有無精神和精神的高下優(yōu)劣,永遠都是衡量和鑒定人的最具普遍性的準繩與尺度。
一個國家,只有堅守共有精神家園,才會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才會不斷地產生和強化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才會以巨大的合力創(chuàng)造時代的輝煌與人間的奇跡。為什么走遍世界各地,不論你來自何方、姓甚名誰,也不論彼此之間是諳熟的朋友還是陌生的路人,只要一敞九州情懷、一展炎黃姿彩、一亮華夏根脈,便立即會被“中國心”凝為一體,會被“桑梓情”融為一懷?原因就在于大家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這就是綿綿而至、生生不息、魅力無限的中華文化。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偉大進軍與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昂首闊步、跨越發(fā)展,我們就一定要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以先進的思想導向和精神動力而極大地推動改革開放和有效地促進科學發(fā)展,并以成功地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而源源不斷地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提供堅強的支撐力和巨大的驅動力,使之在有效提升和快速發(fā)展中更加趨于豐富、剛健和昂揚。
全民族的精神凝聚與高度共識從何而來呢?來自共同的精神家園。對于我們來說,也就是來自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本構成要素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內容,即歷史文化、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時代文化。這其中,歷史文化與民族文化往往是共融的和同質的,而時代文化則基本上是革命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進行延伸和實現外化的產物。文化是精神的載體,也是文明的源流。正因為如此,歷史文化也便自然要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性要素和本質性力量。歷史文化最具民族的傳統性和文明的積累性,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進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且更是在長期的歷史淬煉中所擢選出來的佳構與精品。同時,由于歷史文化是在不同的和特有的歷史環(huán)境中形成與發(fā)展的,這便使它本能地集中了更多的創(chuàng)造智慧和社會信息,蘊儲了更廣的認識空間和人生經驗,傳輸了更大的思想爝火與精神能量,以至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與文明畫廊,成為中華民族賡續(xù)與發(fā)展的生存依托和生命元素。像“道”與“器”的觀念,“陰”與“陽”的辯證,“知”與“行”的統一,“仁”與“禮”的釋義、“易”與“和”的詮辯,像“天人合一”、“修身克己”、“民為邦本”、“與時俱進”、“育人為先”、“有教無類”之類的真知灼見及其不絕如縷的衍生物和蘗生物,這都對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和中國社會的進步起到了思想勸誡、智能開發(fā)、意識誘導與精神激勵的積極作用,并因此而理當成為中華民族共有家園的重要的和基本的建筑材質與思想魂魄。
歷史文化雖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之重要的和基本的建筑材質,但它絕不能等同于中華文化。因為在概念上,中華文化比歷史文化博;在范圍上,中華文化比歷史文化廣;在形質上,中華文化比歷史文化粹;在意蘊上,中華文化比歷史文化新;在功能上,中華文化比歷史文化大。歷史文化亦即傳統文化。而對于傳統文化,我們既有一個接受和傳承的問題,更有一個辨析、擇取與創(chuàng)新的問題。只有在經過這個工序之后的傳統文化才能進入中華文化的園苑,才能使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時代文化更相融、更協調。自然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
16世紀德國思想家、改革家馬丁·路德說過:“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于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它的共同設施之華麗,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yǎng),即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學識、開明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利害攸關的力量所在!倍毡緦W者界屋太一在對歷史和現實作過深層次的豎式比較研究之后所得出的結論則是: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在更本質的層面上,顯然是“文化比經濟更重要”。這個結論,之所以能夠與聯合國提出“把文化置于發(fā)展的中心位置”和“社會發(fā)展的終極目標是文化的繁榮”的指導性意見不謀而合,正說明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迫切性與重要性。因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給我們的改革和發(fā)展以強大動力的同時,更能給我們的思想和精神以啟迪、燭照、支撐與撫慰。(艾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