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峰下梵王宮,斜照宮墻一抹紅。眼底白云皆可愛,欲塞半角入囊中。
這是清代詩人陳友鵬筆下的頌《白云寺》詩,描寫的是今距寧波20.5公里、海拔380米,南為橫溪鎮(zhèn)、北屬東錢湖旅游度假區(qū)城楊村的白云山上的白云寺。
出寧波城東,經邱隘、越東錢湖,至韓嶺俞塘城楊入山口,沿白云溪蜿蜒而上,路旁松竹夾道,溪水清流,經古亭過放龍橋,山坡漸陡,越往上行,徒步越艱辛。沿途峰回路轉,滿目青山翠谷,山環(huán)水繞,白云寺就是不露真容,真是“入山不見寺,但見千叢竹。竹深寺更深,天地通一綠”。行至彎道處,見一亭翼然,粉紅黛瓦,乃望云亭。亭中有雕欄,此處是登山休憩和觀景的最佳之地。極目遠望,四周群峰起伏,巖壑深邃,風光如畫,氣象萬千。沿彎道盤旋而上,忽見黃墻梳瓦的白云禪寺隱現(xiàn)在青山白云中。
據(jù)傳,白云寺開創(chuàng)于西漢初始元年(公元8年),江西南昌尉九江梅福因怨恨王莽篡權,辭官棄家至此,在山中結茅修道,是白云寺的開山第一祖,尊為“白云祖師”。至北宋乾德五年(967),寺院規(guī)模占地12畝,房屋殿堂99間,有山一片,田380余畝,曾有千僧過堂之輝煌。特別在南宋景定四年(1262),橫溪籍名僧無學祖元歷住杭州凈慈、靈隱、涇山、育王、大慈諸大剎后,受縣令羅季莊之邀住持白云,達七年之久。此后無學祖元又住天童和臺州能仁,于1276年任天童寺首座,三年之后他在日本幕府之邀聘,帶領法徒弘法日本,被尊為佛光國師;他在日本鐮倉住持建長寺,三年后又創(chuàng)建圓覺寺,成為日本古代禪宗廿四派之一,下屬209座寺院。元代至元二年(1309),白云寺又一位名僧東明慧日應邀東渡,在日本弘揚曹洞宗,成為日本圓覺寺第十世住持,他在寺內建有白云庵,一直保存至今。
據(jù)《鄞縣通志》載:“白云寺,陳楊鄉(xiāng)白云山,宋乾德五年建,大中禪符三年賜白云延祥額。明洪武十五年定名白云,后圮,正統(tǒng)間重建佛殿山門,萬歷間復廢。清順治五年重建佛殿廊樓,康熙元年建方丈影堂,咸豐三年重修大殿。民國十年新建山門。”
白云寺幾經興衰。1941年農歷五月初一,白云寺遭侵華日軍縱火,大殿、方丈殿、藏經樓及右側廂房全被焚毀。文岳老和尚以鐘為屋,堅守故土,后有方丈月慧,發(fā)心募緣重建!拔母铩逼陂g,大殿、金剛殿被拆。1989—1996年,集民間資金又重建天王殿、大雄寶殿。
白云寺還有不少古跡,在寺后不遠的山崖峭壁上,有漢代真跡“梅仙巖”,為本山禪宗第一代開山祖師梅福的修道遷升處。寺西側山坡上有“觀音洞”,觀音化身“妙英”,曾在此洞修道。寺下有“放龍坑”遺址,終年深山碧潭,溪水長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