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群:加強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丁立群
習近平主席在致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的賀信中指出,汲取不同文明的智慧和營養(yǎng),推動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具有共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重要意義。賀信為鼓勵世界各地的學者深入研究古典文明,通過多層次的文明互動和理解,推動全球文明走向更加包容、和諧的未來,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提供了重要的戰(zhàn)略指引。
挖掘古代文明智慧,汲取古代文明營養(yǎng)
古典文明在世界歷史長河中群星璀璨,為人類文明的演進奠定了重要基礎。兩千多年前,中國和希臘這兩大古典文明如兩顆巨星在亞歐大陸東西兩端各自輝映,豐富了人類思想,擴展了人類的視野,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文化遺產。這些文明的成就不僅對各自的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在更廣泛的區(qū)域傳播,成為周邊乃至全球文化的重要滋養(yǎng),與其他文明一起共同塑造了輝煌的世界文明。中國擁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文明成果不僅體現在中華大地上,也深刻影響了東亞、南亞,甚至遠至阿拉伯世界,形成了影響深遠的中華文明圈。希臘文明作為歐洲文明乃至整個西方文明的源頭,影響力遍及西方各國,塑造了整個歐洲的思想、科學和藝術格局。
這兩大古典文明共同經歷了人類文化空前繁榮的“軸心時代”。在這個時期,人類文化從對自然的直接依賴轉向對世界的理性思考,從與天地萬物的渾然一體狀態(tài)中分離出來,形成了獨立于自然的思想體系。正是在這一階段,中國和希臘文明產生了豐富的哲學思想、文學經典、歷史著作、詩歌、藝術和技藝。這些成就不斷滋養(yǎng)后世,為后來的文化發(fā)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基,丟掉了傳統文化,就等于割斷了民族的精神命脈。因此,對古典文明的保護和弘揚不僅是文化傳承的需要,更是維系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對于中國和希臘而言,保護和傳承自身的古典文明不僅是對過往歷史的尊重,更是為當代社會提供價值和啟示的途徑。通過深入的古典學研究,人們可以發(fā)掘兩大文明的獨特特質,凸顯它們對整個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例如,中國的儒家思想主張仁愛和自我修養(yǎng),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對塑造中華民族的道德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希臘的哲學傳統則強調邏輯推理和獨立思考,推動了西方科學精神的萌發(fā)。通過系統化的研究和分析,可以進一步揭示這些古典思想體系的當代價值,激發(fā)人們在復雜的現代環(huán)境中汲取精神力量。
在當代全球化進程中,各國需要在相互學習和借鑒中實現文化創(chuàng)新。通過重視古典文明中的人文精神,挖掘其核心思想,不僅有助于推進中國和希臘的文明傳承,還能為當代人類社會提供新的智慧和文化視野。不同文明在互鑒中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成為應對當代社會問題的重要思想資源。中國和希臘這兩大文明通過古典學的研究和實踐,不斷釋放出豐富的思想活力,為人類文明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支持。
增強文明交流互鑒,積極促進共同發(fā)展
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類進步的要義在于互學互鑒。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十分重視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共同發(fā)展。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這就說明了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根源和意義。
文明交流源于文明的多樣性。世界上不同的文明類型由于地理條件、氣候條件、人文條件的不同,存在著天然的差別。有學者曾認為,文明和文化的差異性應當在文化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中尋找,這里的文化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包括土地、自然資源、雨量、氣候等自然條件與周邊的人文條件,正是這些條件與該文明和文化的技術、經濟、勞力等文化因素之間的互動,形成了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所以,文明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是自然形成的,也是不可回避的。
由于文明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才產生了交流互鑒的必要性。文明和文化的交流互鑒用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話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即是要尊重文明和文化的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長期形成的獨特文明和文化。但是,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世界上每個民族的文明和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智慧,對世界文明都有自己獨特的貢獻。只有保持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長期形成的文明傳統,承認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樣性,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明的繁榮。“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即各民族文明和文化都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共同形成了世界文明與文化、豐富了世界文明與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與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
正是文明的交流互鑒,促進了文明的發(fā)展。文明和文化的發(fā)展既有其內部自我發(fā)展的動力,也有文明和文化外部的推動力。文明和文化的交流互鑒就是文明發(fā)展的外部動力。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明也是一樣,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交流互鑒是文明發(fā)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化人類學的傳播學派認為,各民族文化并不是自己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化,而只是從世界上到處傳播著的各種文化現象中“借用”了某些現成的東西。這種文化“傳播”和“借用”的過程,便是“文化歷史”的基本內容?梢,他們把文化傳播看作文化發(fā)展的動力。這雖然失之偏頗,但是,它強調文化的開放性、強調文化的交流互鑒,這一點是具有啟發(fā)意義的。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同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會談時指出:“中華文明綿延傳承至今從未中斷,從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斷衍生發(fā)展。通過古絲綢之路的交流,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相繼進入中國,與中華文明融合共生,實現本土化,從來沒有產生過文明沖突和宗教戰(zhàn)爭。”
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應該是強制的、強迫的,不應該是單一的、單向的。這是我們所說的文明和文化交流互鑒。這種平等、開放的文明和文化互動關系,是有別于資本主義文化殖民性質的,新型的“文化間”關系。中國踐行了這種新型關系。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強調“我們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yǎng)分,促進亞洲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
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共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習近平主席在致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的賀信中強調:“中國積極致力于推動文明傳承發(fā)展,加強國際人文交流,促進全球文明對話,注重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yǎng),愿同各方一道,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文明的多樣性和交融性不僅是歷史的積淀,更是未來世界持續(xù)發(fā)展的根基。我們挖掘古典文明的資源并不在于簡單地恢復其原貌,更不是提倡文化的“原教旨”主義,而在于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攜手解決人類當前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當今世界不僅戰(zhàn)亂頻發(fā),更面臨著全球性的各種危機,如氣候變化危機、公共衛(wèi)生危機、公共安全危機、貧困不平等等問題,這些危機不僅影響個別國家的利益,更關乎整個人類的共同福祉。應對這些問題需要各國以全球利益為出發(fā)點,放下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成見,在文明互鑒的框架下共同探尋治理方案。
2023年,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中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為解決這些危機提供了方案。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yōu)越。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于人,不搞意識形態(tài)對抗。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chuàng)新,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探討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豐富交流內容,拓展合作渠道,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
全球文明倡議強調在全球化背景下,文明的多樣性是推動不同社會相互理解和合作的重要基礎。人類各種文明在交流互鑒中既尊重各民族的文明特色,又應當共享智慧,這是全球文明倡議的核心主旨之一。全球文明倡議的踐行,需要建立平等、開放、包容的文明關系模式,以擺脫全球化早期西方文明占據主導地位的局面,實現多邊互動的良性循環(huán)。踐行全球文明倡議還需構建一種全人類責任共擔的全球治理新格局,以應對日益復雜的全球性挑戰(zhàn)。全球文明倡議不僅是關于文化交流的理念,更是一種實際行動方案,它強調各國在經濟、環(huán)境、社會等領域廣泛開展合作,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續(xù)的方向發(fā)展。全球文明倡議的價值還在于通過文明的開放性,倡導全球文化的相互借鑒與融合,以促進文明的創(chuàng)新與更新。
全球文明倡議是人類攜手構建未來的實際路徑。通過文明的交流互鑒,人類得以在紛繁多樣的文化形態(tài)中,追求全人類共同價值,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實踐依據,也為人類文明的新形態(tài)奠定了理念基礎。
。ㄗ髡呦岛邶埥髮W哲學院教授)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和戰(zhàn)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yè)...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