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夫:“靜”中藏個“爭”字
齊 夫
漢字很奇妙也很有趣,充滿生活氣息,亦不乏哲學(xué)意味,可見先人造字之煞費苦心,讓我們受益至今,玩味無窮。譬如,“靜”中藏了個“爭”字,“穩(wěn)”中藏了個“急”字,“忙”中藏了個“亡”字,“忍”中藏了個“刀”字。個個都寓意很深,充滿了相輔相成的辯證法、亦正亦奇的大智慧。
就說這個“靜”字吧,分開來看,一邊是個“青”字,一邊是個“爭”字。而在我們的一般理解中,靜和爭是無法并存的兩件事,水火不容,勢不兩立。人既然求靜,像陶淵明那樣掛冠而去,寄情田園,那就不要去爭了,爭得面紅耳赤,你死我活,還怎么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實這只是一種片面理解,靜還有另外一種不同詮釋:爭中有靜,靜中有爭,要想靜,須先爭,越想爭,心越要靜。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到底都在爭什么呢?如果是爭名爭利,那確實也靜不下來,每天爭得不亦樂乎,受困于名韁利鎖,教他如何能靜下來?但還有另外內(nèi)容的爭,爭境界,爭格局,爭水平。這些爭則大都是在靜態(tài)中進(jìn)行的。可以通過靜靜地學(xué)習(xí),讀書;默默地內(nèi)省,覺悟;悄悄地磨煉,升華,來達(dá)到爭的目的。三國大將呂蒙被嘲有勇無謀,就發(fā)憤讀書,手不釋卷,后來學(xué)問大增,被人刮目相看。民國時,沈尹默的字曾被嘲笑為“其俗在骨”,他也沒有爭辯,而是回去靜心反思,苦練多年,終成一代書法巨擘,也給自己爭了一口氣。
所謂與世無爭,其實是一種無奈無能,佛系生態(tài)。但爭也要爭得有理,有利,有節(jié),有序。爭有兩態(tài),即“鬧中爭”與“靜中爭”。赤壁鏖兵,長平大戰(zhàn),是鬧中爭,結(jié)果是血流成河,尸橫遍野;“十年教訓(xùn),十年生聚”,“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是靜中爭,不聲不響間就奠定勝局,不露聲色就穩(wěn)操勝券。靜中爭是養(yǎng)精蓄銳,集聚實力,苦練內(nèi)功;鬧中爭是刀槍相對,唇槍舌箭,擂臺較勁。鬧中爭是百米跑,比拼的是爆發(fā)力,靜中爭是持久戰(zhàn),需要耐心與韌勁,沉得住氣,不求一時之高下。善爭者皆是靜中爭的高人,平時不顯山露水,不喧囂浮躁,表面平靜,但心中可能有萬丈波瀾,氣勢如虹;而一個驕狂鬧騰的人,看似氣勢洶洶,咄咄逼人,實則腹中空空,胸?zé)o點墨。
靜是相對的,爭是絕對的,靜與爭就是靜止與運動的關(guān)系。爭的最高境界是不爭之爭,其實也就是靜中之爭。要想靜,須先爭。心靜,就是不去想那些柴米油鹽瑣事,但你要把這些東西先爭來,才能不去想;心靜,就得有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窗明幾凈,遠(yuǎn)離鬧市,這也靠自己去爭來的。越想爭,心越要靜。爭,就要全力以赴,排除各種雜念,心無旁騖,聚精會神,這時,心靜如水,不受干擾,才可能一擊而中,一爭而勝。
人生在世,只靜不爭是懦夫,只爭不靜是莽漢,皆不可取,還是爭中有靜,靜中有爭的好,可以爭得氣象萬千,精彩紛呈。而且,當(dāng)以靜中爭者為上。事實證明,喜歡鬧中爭的,多是淺薄粗俗之輩,固可以獲小勝,但不足以成大事;善于靜中爭者,能忍辱負(fù)重,肯臥薪嘗膽,早晚會撥云見日,一飛沖天!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jīng)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jìn)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xiàn)了實質(zhì)性一...
詳細(xì)
|
習(xí)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和戰(zhàn)略高度,科學(xué)回答了事關(guān)新聞輿論事業(yè)...
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