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自行車也有高速路
進城先私車再公交
德國自行車道比汽車道稍高、比人行道略低,約有1米寬,規(guī)劃非常完善。德國還在研制更先進的自行車道,如在各主要城市建專供自行車使用的“自行車高速公路”。高速路里還將設置大型流動氣流,騎車者可借助風力快速前進,既迅速又省力。德國還專為自行車道設立交通信號燈,車道下埋設有磁感應指示器。當自行車到達交叉路口時,信號燈就會指示汽車停下,讓自行車先通過。
德國海德堡為減少入城交通量,設立了小汽車――公交轉換系統(tǒng),進城者可先在郊區(qū)停車,再坐公交車輛到城市中心,有效避免小汽車直接進入市中心,加重城市道路負擔。
慕尼黑乘坐所有公共交通票價相同,一票通用,即憑車票可任意乘坐地鐵、快速列車、有軌電車或公共汽車。各種公共交通均按全市統(tǒng)一規(guī)劃相互銜接、相互協(xié)調的行車時刻表運行,正點率很高。市民等車時間短,一般換乘在5―10分鐘內完成。為保證地面公共交通按規(guī)劃的行車時刻表運行,城市主干道上均設置了公共汽車、出租車專用車道,交叉路口設有公交優(yōu)先信號。全市所有道路與交叉路口均使用自動控制信號燈管理,街道上看不到交警。
日本
大力發(fā)展軌道交通
停車貴到讓人心痛
日本東京一直大力發(fā)展以軌道交通為主的公共交通系統(tǒng),市民出行大都選擇軌道公共交通。軌道交通換乘十分便捷,基本實現無縫換乘,便捷的地鐵為分流地面交通壓力提供了可能。日本軌道交通不僅分布面廣且出口數量多,如東京一些大地鐵站出口多達幾十個,許多出口直接通向當地著名設施、大型企業(yè)或政府部門。
為控制車輛出行、治理交通擁擠,東京實行了昂貴的停車費政策,停車費貴到讓人心痛。東京市內各大政府機關、公司等,幾乎沒有一家給員工準備內部車位。如果開車上班,就得支付路旁或大廈內每小時600―1500日元(約合人民幣40―100元)的停車費。
為解決就業(yè)向城市中心集聚問題,東京采取的對策是開發(fā)副中心,增加火車站和地鐵站周圍的居住人口和就業(yè)崗位。東京將城市向中心聚集的結構調整為多中心結構,特別在一些鐵路環(huán)線附近建立多個中心,形成多中心格局。目前已有一些火車站形成了商業(yè)中心。交通功能和商業(yè)功能一體化有效緩解了城區(qū)交通壓力。
美國
公共交通全天候
鼓勵蹬車上下班
由于建立了發(fā)達的公共交通系統(tǒng),紐約成為沒有私人汽車也能生活得不錯的城市。在紐約市,有四通八達的地鐵線路、公交車線路,以及遍及全市各地的車站。許多地鐵和公交線路都是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開通。為避開擁擠的交通和昂貴的停車費用,在曼哈頓中央商業(yè)區(qū)工作的人,有五分之四選擇公共交通作為自己的主要出行手段。
紐約公交車窗戶之間設有彩色橡皮膠帶,下車前按一下膠帶,前方屏幕即會顯示“要求停車”字樣,一些新車扶手上還添置了停車按鈕。為鼓勵、方便自行車交通,地鐵站大都有自行車停車處,許多公共汽車還可以搭載自行車。
目前在美國80%的城市準備建新自行車道,參議院還通過法案,要用稅收優(yōu)惠,鼓勵雇主給騎自行車上班的雇員每月補貼。越來越多美國人每天穿著筆挺的西裝,腳蹬性能良好的自行車,疾駛在城市鄉(xiāng)村的各個角落。
英國
人車不能混合行
道路標志很明確
英國使用自動交通管理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包括安裝永久性流量計數器,提供實時交通流量統(tǒng)計,形成自動流量報告;停車引導動態(tài)信息系統(tǒng)和導航系統(tǒng),為駕駛員提供行駛指南。
英國交通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沒有人車混合交通,城市中主要為機動車輛交通,基本沒有自行車道。比較大的路口交叉處全部為環(huán)島轉盤式交通,車流容易通暢。英國的路標非常清晰,無論主次干道、路口都有明確標志,分等級豎立著“減速”、“緩行”、“停車等候”標牌,還有不同街道的限速標志,路面上還標著前面注意拐彎、導向箭頭等標志。臨時性的提示有“多少米之外修路”等。
英國許多城市街道狹窄,基本看不到警察,車流基本通暢。特別是環(huán)島交通,即使非常繁忙時,永遠讓右行的規(guī)則(英國實行在路左行駛),使進入環(huán)島的車輛只有在右邊沒有車輛駛出或轉過來時才能進入環(huán)島,即使欲駛入環(huán)島的車輛排隊,環(huán)島內總是暢通。
|